
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我们俗称为“倒藻”。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水面上会漂浮一层死藻(一般呈黄色漂浮物状,也有部分塘在下风口形成一层“油膜状”)。倒藻发生后,易导致池塘缺氧、水质恶化,造成鱼虾蟹应激减料或厌食,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甚至大量死亡等。
倒藻发生的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藻类都有一个生长周期,繁殖过旺就会出现老化死亡现象,新老交替原本属正常现象,但大量的藻类死亡,会对养殖对象造成危害,让养殖户头疼不已,要想根治必须清楚倒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过高引起的倒藻
每种藻类都有适合自己生长的温度,在我们池塘中常见藻类为硅藻和绿藻,硅藻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25℃,绿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度范围为25-33℃,当水温超过其耐受程度后就会容易引发倒藻。
2、人为管理不当
高温时肥水过度,换水添水的时间、量不对,换水添水后未及时追肥等都会造成微生物失衡,从而引发倒藻。另外,过量使用含氯消毒剂、杀藻杀草剂、杀虫剂、重金属盐类等也会造成转水倒藻。
3、剧烈天气变化
藻类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生物,当池塘水环境变化过大时,造成生物失衡,水温突然下降过快以及下雨时池塘总碱度变化过大,水体酸碱度变化大,藻类无法适应突然变化的水体,造成倒藻。池塘中某些藻类,如蓝藻、裸甲藻等对生活环境和营养要求都不高,易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并大量繁殖,同时抑制其他常规藻类生长和繁殖。物极必衰,一旦占优势种群的藻类生长达到顶峰便会老化死亡,造成倒藻。
4、底部环境差
藻类除利用二氧化碳外,尚需要无机氮化合物供给氮素以合成藻体蛋白质,此外还需磷、硫、镁等,一般以氮与磷的需求量为多。
池塘如果没有定期改底,或常用易造成底泥板结的产品(氯制剂、四羟甲基硫酸磷、大苏打等),或使用了只是通过物理沉降而将大量有机物和有害物沉积在底部的净水产品(沸石粉、聚合铝/铁、聚丙烯酰胺等),容易出现底部水质发粘和底泥板结、发黑的现象,这样的底部环境极易造成倒藻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底部沉积了过量的有机物,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会大大增加耗氧,导致底部溶氧较差,从而抑制好氧菌促进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好氧菌的减少,使大分子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短链有机物不能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可直接被藻类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藻类失去生长必需的营养来源而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的增加会促使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原生动物对藻类的大量摄食也会导致藻类减少。高温天气易引起倒藻。
倒藻时水体变化
发生倒藻时,水体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短时间内会发生很大变化。其具体表现如下:
1、溶解氧降低
倒藻发生时,一方面,水中少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藻类;另一方面,大量死藻被氧化分解也会消耗大量溶氧。这两者造成池塘溶氧急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导致pH值迅速下降,一般会在7.5以下。
2、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
由于藻类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死亡之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化反应生成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游离氨通过硝化反应先被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但是,溶氧不足时,第二步的硝化反应就会受阻难以进行,最终导致亚硝酸根离子大量积累。阴雨天、光照不足的天气更明显。
3、水体变浑浊
藻类不足无法沉降水中悬浮物,如微尘、有机碎屑、粪便、死藻、腐生蛋白等,水体容易出现浑浊现象。
4、底栖青苔滋生
倒藻后水体透明度变大,虾蟹塘等水浅的池塘底部在高温天气容易滋生青苔。由此可见,倒藻后,这些环境的变化会给水生动物带来的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如何防控?
根据以上分析,预防倒藻我们可以从日常管理着手:定期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常用改底系列产品进行改底、解毒和修复微生态。产品在水中发生链式反应,可以直接把底部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短链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底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保持底部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底部菌相平衡,从而促进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定期使用,可以使板结、发黑的底部长期保持疏松的健康状态,实现底好水好的健康养殖模式。必要时可配合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来调控水质,调节菌相和藻相。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氯制剂和季磷盐等有继发危害的产品。
1、天气变化时加大增氧量
藻类在夜间也是需要呼吸的,呼吸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天气变化时增大池塘底部氧气含量,不仅可以预防养殖动物缺氧,还能给藻类提供氧气,防止倒藻。目前市场上增氧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的增氧产品受技术和配方制约,一般为3-8小时集中放氧。该类集中放氧的产品短时间内迅速放氧,氧气容易快速溢出水体,池塘存留效果差,且对养殖动物刺激性较大。同时使用成本高,并需要人工时时关注增氧情况。最新的技术是采用先进的缓释技术和特殊配方,使氧气可以在池底缓慢释放,增氧效果长达30个小时以上。该类增氧产品成本低,放氧时间长久且持续,省时省事又省力。
2、定期补菌
水体菌藻平衡可以维持水体良好的环境,有益菌分解有机质提供藻类吸收的营养,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促进菌类繁殖,互利共生,提高藻类的新陈代谢以及抗逆能力。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4、补充藻种以及藻种所需的营养
包括氨基酸,矿物质,促进藻类的新陈代谢,提高其抗逆行为。既小球藻是肥水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产品。但是很多养殖户购买了小球藻后在使用中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那是为什么呢?其实,大家在一般途径购买的小球藻活藻种的数量非常少。适合小球藻生长的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下,小球藻会快速繁殖增长死亡。整个生命周期在12天左右。因此在常温下,小球藻生命周期较短。从生产厂家到经销商再到养殖户手中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目前最新的技术是将小球藻进行超级浓缩,然后在4℃冷藏保存,运输过程中冷链运输。这样,养殖户收到冷链运抵的超浓缩小球藻后,及时放入冰箱保存,使用的时候直接稀释即可,方便又能保证效果。
5、提高水体的总碱度
可以定期往水体中泼洒白云石粉或者小苏打,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可以减少池塘PH变化,增加水体的稳定性。
白杨树叶是小龙虾的“杀手”
白杨树叶是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常见树种,它的叶子长而尖,形状呈椭圆形,因为白杨树的落叶时间早,所以经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象征。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白杨树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危害,它们会
0评论2023-06-05317
“5月魔咒”即将到来,为什么5月小龙虾比较容易遭病害?
每年到5月份,不少小龙虾养殖户这颗心就要悬起来,这个时期是小龙虾发病的高峰期,“5月魔咒”的威名由此而来,在小龙虾养殖领域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不少养殖户都领教过。当然了,对于这一特殊
0评论2023-05-02314
小龙虾五月瘟如何防控
5月份来临之际,很多人养虾户最怕的就是 “五月瘟”,一旦出现,危害极大、损失极重。主要表现:死率强,一旦发病,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传播迅勐,一周内全池龙虾均可感染。致病因子多,池塘水草
0评论2023-04-181421
小龙虾养殖前期用药情况的6大误区
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去使用到一些药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误区一】盲目跟风,人防我防;很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虽然有比较
0评论2023-03-29287
小龙虾的疾病要提倡以防为主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是防治小龙虾养殖疾病的基本方针。强调疾病的预防,对人工养殖小龙虾特别重要。1、因为小龙虾疾病的发生初期难以被及时发现,当患病后的小龙虾被龙虾养殖者发现时,往
0评论2023-03-13285
龙虾为什么要掰断自己的腿(龙虾为何会掰断自己的腿)
龙虾是一种具备独特魅力的水生动物,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龙虾掰断自己的腿的现象,那么龙虾为什么要掰断自己的腿呢?一、龙虾腿部结构的特殊结构龙虾
0评论2023-02-08422
小龙虾蜕壳顶壳伤亡90%的原因
螃蟹蜕壳再重新形成新壳需要大量的能量,蜕壳后的螃蟹又是最弱小的时候,就像我们女同志生孩子一样,是一个艰难的生理蜕壳活动。从老壳里蜕出来,再重新生成新
0评论2022-11-25307
如何预防小龙虾产区出现大面积死亡
现在的温度逐步的上升,小龙虾本身也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时节,实则一切平和,但其实暗部波涛汹涌、隐患无穷!结合五月份对全国众多的小龙虾养殖户的回访,笔者发现今年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多地持
0评论2022-09-29295
小龙虾“五月瘟”发病弧菌病害的防控措施
小龙虾养殖进入五月,一项重要的管理就要及时的提上日程了,温度上升的很快,加之池塘的底质环境、以及水草(伊乐藻的不耐高温)的老化,众多环境的变化将造成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弧菌爆发!
0评论2022-09-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