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养殖技术首页 养殖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暴雨雪天气如何避免小龙虾缺氧浮头?

2019-09-15 09:494130佚名网友投稿

昨天,西北地区等地出现降雪,江西浙江等地出现了明显降雨。预计未来一周,江南、华南、江淮、江汉、重庆、贵州等地仍旧与阴雨天气相伴,西北地区黄淮等地有降雪。


今明两天(17-18日),北方降雪迅速向东扩展。新疆西部、西藏西南部和东部及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大部、黄淮等地将有小到中雪,河南中南部、安徽西北部及西藏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江南华南将迎入冬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今明两天(17-18日),江南大部和华南将有中到大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西中东部、广东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


其中,两广一带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雨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


暴雨雪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如何避免小龙虾缺氧浮头?


对于小龙虾养殖,在天气突变特别是暴雨降落的时候,水中溶解氧急速降低,小龙虾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


暴雨极端天气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小龙虾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特别大。


一、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


天气突变造成水体溶解氧的变化,可从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来分析:


水体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1.空气的溶解;


2.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水体溶解氧的消耗:


1.养殖生物呼吸作用;


2.微生物耗养;


3.水中化学耗养;


4.水中氧气的逸出。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


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晚上的浮游生物、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


暴雨雪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如何避免小龙虾缺氧浮头?


二、影响溶解氧变化的因素


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主要受光线强度和气压两个方面的影响。


1.水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水生物的光合转换作用,其次才是对空气的溶氧。


天气突变常导致气温、光照、气压的突变。水温相对气温的恒定性较好,因此气温的突变并不是水中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光照的突变将严重影响水生物的光合转换过程,导致产氧量下降。


2.气压的降低,造成水体对氧的溶解度降低,导致水体缺氧。


3.在气压低的情况下,常可见水体底部污染物泛起,这就是所谓“泛塘现象。


“泛塘”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压对水体的影响力,“泛塘”的结果造成水底因缺氧而抑制的好氧菌重新得到获取氧气的机会,由此急剧消耗水体溶氧。


4.环境气压低对养殖动物体内的溶氧能力同样产生了负面作用,导致血液携氧量的降低,因此动物需要通过更多的呼吸来增加氧的摄入。


5.一般在气压低的时候比如下雨之前,尤其是夏季暴雨来临之前溶解氧非常低,还有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夜里要进行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也容易造成溶解氧偏低。


因此,天气突变时水体缺氧并且小龙虾很容易浮头和生病,其原因主要是光照和气压影响的结果,而这个影响主要通过降低产氧、降低溶氧、增加耗氧综合形成的。


三、水体富营养化或偏肥的影响


现在水产养殖的水体大多富营养化或偏肥,甚者还施用一定的肥料来促使水体生产力提高,如果过量施肥,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会造成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溶解氧降低。


解决的方法是:水体容易富营养化的池塘应该多投放一些鲢鳙鱼等依靠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果遭遇雷电大风暴雨天气,应尽量开启增氧机加氧。


四、暴雨前后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暴雨前,气压低、天气闷热,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导致养殖动物处于不适状态。


暴雨时,水温急剧下降,光照减弱,微生物出现大量死亡,藻菌相易转换,池塘的微生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养殖动物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暴雨后,天气晴热,多数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败,导致池塘水质变差,底层缺氧,小龙虾容易患病。



暴雨雪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如何避免小龙虾缺氧浮头?



五、空气压强与气候温度的关系


压强与温度是成正比关系的,降雨时空气中气温下降,但水温下降的比较慢,此时空气中压强小于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阴雨天气影响日光的穿透,从而很难维持稳定的水温,同时连续阴天数日还会影响藻类繁衍,导致氧的损耗。


六、暴雨期间水产养殖的管理措施


1、暴雨前,应该加强巡塘,加固塘基及防逃设施,检查养殖器械和用电设施的安全等。


2、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微生物死亡,稳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规模发生。


3、暴雨期间,少投或不投饲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机物耗氧量,同时增加鱼虾活动量,以摄食池塘微生物,从而减少池塘生物总耗氧量。


4、暴雨成灾的,在暴雨过后应及时做好灾后处理工作。如死鱼、病鱼,受暴风卷起的水草要立即捞出,并作无害化处理,防止腐烂污染水质,并估算死亡养殖动物的数量、重量,以供补放苗种参考。


5、灾害发生后,抓紧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塘坎和各种养殖设施,加固坝坎,及时清除池塘里过多的淤泥,迅速恢复生产能力。如对水浸泡的养殖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拆卸、烘干、冲洗并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恢复生产。


6、加强消毒工作。对有鱼虾池塘应尽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剂,如使用活性碘、水产用二溴海因等泼洒消毒,可有效防止鱼体因擦伤所引起的体表溃疡、烂皮烂尾等继发性疾病。对无鱼虾池塘,将水尽快抽干,曝晒、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对池塘和周边进行消毒。


7、暴雨后,要调控好水质。有条件的可将浑水及时抽出,换注新水;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改善水质。平均水深在1.5~2.0米的池塘,可每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浆水后全池泼洒一次;对水质变清的池塘,可投放生物菌肥、复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量让藻相和菌相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必须开动增氧机,避免缺氧。


8、灾后及时补放苗种。对池塘逃鱼、应激死亡的鱼虾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以摸清存塘生物量,确定补放品种及数量。鱼种入池前应用2~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以防病菌的传播。


9、加强灾后饲养管理工作,重点是投足饲料、施足肥料。饲料中要适当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进行投喂,提高鱼虾蟹抗应激能力;如果已经发生细菌性病害,则还需另外添加鱼用抗菌药物。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白杨树叶是小龙虾的“杀手”
白杨树叶是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常见树种,它的叶子长而尖,形状呈椭圆形,因为白杨树的落叶时间早,所以经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象征。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白杨树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危害,它们会

0评论2023-06-05318

“5月魔咒”即将到来,为什么5月小龙虾比较容易遭病害?
每年到5月份,不少小龙虾养殖户这颗心就要悬起来,这个时期是小龙虾发病的高峰期,“5月魔咒”的威名由此而来,在小龙虾养殖领域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不少养殖户都领教过。当然了,对于这一特殊

0评论2023-05-02314

小龙虾五月瘟如何防控
5月份来临之际,很多人养虾户最怕的就是 “五月瘟”,一旦出现,危害极大、损失极重。主要表现:死率强,一旦发病,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传播迅勐,一周内全池龙虾均可感染。致病因子多,池塘水草

0评论2023-04-181421

小龙虾养殖前期用药情况的6大误区
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去使用到一些药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误区一】盲目跟风,人防我防;很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虽然有比较

0评论2023-03-29287

小龙虾的疾病要提倡以防为主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是防治小龙虾养殖疾病的基本方针。强调疾病的预防,对人工养殖小龙虾特别重要。1、因为小龙虾疾病的发生初期难以被及时发现,当患病后的小龙虾被龙虾养殖者发现时,往

0评论2023-03-13286

龙虾为什么要掰断自己的腿(龙虾为何会掰断自己的腿)
龙虾是一种具备独特魅力的水生动物,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龙虾掰断自己的腿的现象,那么龙虾为什么要掰断自己的腿呢?一、龙虾腿部结构的特殊结构龙虾

0评论2023-02-08423

小龙虾蜕壳顶壳伤亡90%的原因
螃蟹蜕壳再重新形成新壳需要大量的能量,蜕壳后的螃蟹又是最弱小的时候,就像我们女同志生孩子一样,是一个艰难的生理蜕壳活动。从老壳里蜕出来,再重新生成新

0评论2022-11-25307

刚放养的龙虾苗为什么老是死亡?是正常现象吗?有解决办法吗?
刚入塘的龙虾,除去运输途中的死亡,入塘以后出现少量死虾是正常的,只要一周累计不超过投放量的10%,基本上属于正常现象。刚入塘一周内死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1)小龙虾苗体质较差,尤

0评论2022-10-24385

如何预防小龙虾产区出现大面积死亡
现在的温度逐步的上升,小龙虾本身也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时节,实则一切平和,但其实暗部波涛汹涌、隐患无穷!结合五月份对全国众多的小龙虾养殖户的回访,笔者发现今年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多地持

0评论2022-09-29295

小龙虾“五月瘟”发病弧菌病害的防控措施
小龙虾养殖进入五月,一项重要的管理就要及时的提上日程了,温度上升的很快,加之池塘的底质环境、以及水草(伊乐藻的不耐高温)的老化,众多环境的变化将造成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弧菌爆发!

0评论2022-09-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