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对我国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小龙虾产业呈加速增长态势,产业总产值达3690亿元,同比增长37.5%。但中国食品报记者从终端渠道了解到,虽然产量增加,但是今年的小龙虾市场却遭遇近五年来少有的“寒潮”。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2019年小龙虾的产地价格已然下滑,未来小龙虾的增长步伐将减缓,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
去年 小龙虾总产值3690亿元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小龙虾产业总产值中养殖业产值680亿元,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284亿元,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2726亿元。
去年全年,小龙虾总产量达163.87万吨,养殖总面积达1680万亩。其中,小龙虾稻田养殖占比最大,产量118.65万吨,养殖面积1261万亩。产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81.24万吨、湖南23.76万吨、安徽21.75万吨、江苏16.68万吨、江西11.02万吨,其中湖北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小龙虾的产量大,意味着养殖量大,2018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前30名的县(市、区)中,湖北有15个、湖南5个、安徽4个、江苏3个、山东1个、江西1个、河南1个。这些县(市)中,小龙虾养殖产量超过10万吨的有2个,分别是湖北省监利县(13.06万吨)和洪湖市(10.55万吨)。
今年 销量不及去年 冷库大多停业
在北京一海鲜市场,相比七月份,小龙虾数量也同样有所下降。“总体来说,今年的价格不到去年的一半,销量也差不多”,小龙虾摊主告诉记者,去年高峰期,他每天可以销售一万多斤小龙虾,但今年只有几千斤,最差的时候可能只有一千多斤,“今年生意不好做,比去年差很多”,他说。
为什么今年销量更少?在北京簋街一家小龙虾店里,店主告诉记者,今年来吃小龙虾的,消费明显比去年低,同样一桌人,同样的价格,客人点小龙虾的数量,差不多只有去年的一半。去年旺季的时候,客人吃完一份,再点一份的现象很普遍,今年几乎没有了。
不只是商家遇到了发展瓶颈,在小龙虾产地,湖北、湖南等地同样出现这样尴尬的境况。小龙虾产地潜江的胡师傅告诉记者,今年收购小龙虾的商家,积极性也不如去年。刚到八月份,不少冷库已经关门,不再收购小龙虾了。
“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小龙虾,少的几亩,多的几十亩上百亩。主要有两种,稻田虾和塘虾,稻田虾价格低一点儿,但现在基本上卖完了,塘虾则会持续到冬天”,胡师傅说。
胡师傅自产自销,同时也收购其他养殖户的小龙虾销售,“比如送到北京,50斤的箱子,一般物流费用不超过50元,也就是说每斤的物流费用1元左右,但运输过程中,有5%的死亡率,这是正常折损。如果是物流不能直达的城市,还要承担一部分中转费用”,他说。
胡师傅的虾,主要销售对象为各地批发商、饭店等,“100斤以上,我们承担运费,但如果要中转,费用则由客户承担。100斤以下,所有的物流费用都由客户承担”,他说。
更着急的是虾农。主产区湖北的虾价从5月刚出笼就开始下跌,一直跌到现在,一斤虾批发价只有六七块钱。市场上的虾存量巨大,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此种情况是这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农户脸上愁云密布。
比起其它水产,小龙虾因为养殖模式的限制,波动性更大,“靠天吃饭”的程度更高,这让小龙虾在火爆这么多年后,如今行业仍然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而今年,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将达到顶峰,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将是行业分水岭,又将有一次大洗牌。
出路 品牌化发展是方向
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小龙虾产业缺少全国性品牌,大排档印象深刻。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小龙虾十大品牌榜中,上榜的品牌也是以区域性为主,将门店开向全国的品牌目前还屈指可数。
但是我国小龙虾养殖市场广阔。《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有小龙虾养殖产量报告的省份21个,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产量排前5位。其中,湖北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产量增加的同时,各地也更加重视小龙虾品牌培育,出现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如潜江龙虾、南县小龙虾、合肥龙虾、荆州扎门口小龙虾等。同时,一批小龙虾企业自主品牌出现,《报告》列出了湖北、江苏等省共53个品牌,如星农联合、今锦上、虾皇等。
2019年夜间经济新引擎
盛夏已过,中秋临近,小龙虾市场或许再次迎来小高潮。
就在前不久,新华网与饿了么口碑联合发布的《夜经济里的小龙虾寻味报告》显示,小龙虾已成为入夏以来各地“夜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引擎。
报告显示,今年的小龙虾逆势降价,市场火爆的同时,也成为许多年轻消费者表达情感的新型社交媒介。报告还显示,今夏全国近9成省份的深夜小龙虾同比2018年单价下降,其中,北京、上海两地降幅最大,平均降幅超35%。
今年5月中旬以后,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却下跌,出现批发价低于去年同期的情况。由于今年没有世界杯等外在利好因素影响,今年小龙虾市场不及去年,以较弱行情运行为主。
整体来看,小龙虾产业总体仍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未来,小龙虾产业发展规模总体平稳的同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二产规模占比有所提升。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成为发展方向。
(记者 彭宗璐 综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